前言-当今社会科学印象

长期以来,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社会科学处在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之中。

社会科学的代表之一是经济学,而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就一直没有摆脱伪科学的争议。近几十年来的不断数理化,连经济学学生都开始怨声载道“经济学是不是过度数理化了”,可还是没能消灭人们的这一印象。学界广泛流传着一则经济学笑话——

经济学家第一定律:对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而言,一定存在着一位实力旗鼓相当的同时观点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第二定律:他们都是错的。

我无意评判这些笑话,或者进一步解读它的内涵,但它们毫无疑问展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经济学并不具备像数学或者物理学这样具有强有力的共识建构能力,而像是每一个人建造的空中楼阁一样。经济学内部有数不清楚多少个流派争锋相对,而对大众来说,至少会普遍会将“西经”和“马经”对立起来。而经济学,已经是数理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科学了,除经济学之外的社会科学,则更加处于玄之又玄的状态。虽然也有不少基于数理方法的社会交叉学科相继出现,但总体而言,这个领域还是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阶段。

大多的经济学都基于“理性人假设”——我其实难以理解在这么难以令人信服的假设下,这个学科竟然可以被建设起来。我认为要想建立社会科学,就要抛开“人”的视角,置身事外对其观察。

人用自身的感受来解释自身的选择,光是生活经验中的种种心脚不一的荒谬经历,就足已告诉我们这多么不靠谱。我们无数次喊着“用脚投票”,这体现出普罗大众也早就发现依靠着“语言表达”“心理感受”等信息来分析问题是靠不住的。而事实上,就算是“用脚投票”的结果,也不全然就能反映出真实的趋势或者问题。

因此,我一直想不以人为基础来分析社会的趋势和走向,可以认为,在我的理论中,即使人类不存在了,我们也能研判出那时世界的走向。我对社会科学的整体现状,一直是极为不满的,因为很多社会科学,都基于调查、访谈(这里特指对感受或者心理反馈的调查和访谈),而我认为这是极其荒谬的研究形式。

对此,其实倒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有类似的感觉,很多先哲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表达,但是很遗憾他们最后都没有完全地把人的主观摘出去,比如马克思就曾经写道——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2到33页

但最后,他实际搞出来的理论里,还是引入了主观能动性等相关的概念,这导致整个理论一下子又变得玄学了起来,相信任何接触过马哲的人都能感受到“物质决定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兼容性问题,当然如果你非要说不存在兼容性问题那当我没说。而其他的学者理论里,这类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总之在我这里,我彻彻底底拿掉了主观性,我只谈规律本身。所以,读者能在阅读本系列文章时,最好是忘掉所有社科理论灌输过的“金科玉律”,而只从最最基本的事实和逻辑来理解本系列文章。这样做并完成阅读之后,我欢迎读者们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我也将做出回应。

总而言之,这是一套不太一样的社科理论,和现在的社会科学不太相似。我将尽可能用最基本最平实的方式,一步步展开出整个体系。这个体系在我十五年前就开始生发,距今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完善,因为它的完善性,能够非常清晰和深刻地理解社会里的种种事件和现象,别的作用不说,这至少帮助我抵御了很多邪教和神学理论的洗脑。其他的作用也是很多的,比如我大学期间读《资本论》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结论重合之处,只是马克思的推导过程不怎么严谨罢了。而在五年前左右,这套体系已经可以逐渐衍生出一些指导行事的具体方法论,这方面的意义,我就不多说了。

原创文章,作者:烧焦的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ekelun.com/%e5%89%8d%e8%a8%80-%e5%bd%93%e4%bb%8a%e7%a4%be%e4%bc%9a%e7%a7%91%e5%ad%a6%e5%8d%b0%e8%b1%a1/

(4)
下一篇 2022年8月7日 下午4:50

相关推荐

  • 第一章 需求

    所有的跟社会有关的研究,都绕不开这两个字,那就是——需求。 而剥离人的主观属性,就让我们先从“需求”入手。 从一种”机器不能取代人“的论调说起 我之前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若有一天机…

    基本理论陈述 2022年8月7日
    012.1K
5 1 投票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