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跟社会有关的研究,都绕不开这两个字,那就是——需求。
而剥离人的主观属性,就让我们先从“需求”入手。
从一种”机器不能取代人“的论调说起
我之前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若有一天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部分工作,《资本论》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在网上引发了很多讨论。事实上这个问题不止限于《资本论》是否还有意义,对于其他大部分社会科学理论来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现有的所有社会科学理论,在其陈述的时候,人类总会被特殊化处理。比如在上一段提到的那个问题中,其实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在于,人工智能和人的区别到底在于哪里?如果我们仅仅站在人的视角考虑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很容易说出一个极其简单的答案——机器是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机器自身不会诞生需求,而只有人类才有需求——这个描述在几千年来,只要有新机器诞生,就有人问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问题,而只要有人问这个问题,这一答案就被人喋喋不休地重复。但是显然这个说法已经越来越难以说服人,但仍然有不少人莫名其妙地成为这一观点的拥趸。但其实我们只需要稍微思索,就能发现这一说法的荒谬之处。
别的不说,就一个问题,所谓的“只有人才有需求”,是怎么的出来的?简而言之,“人”是不是“需求”的必要条件?
换而言之,除了人,其他的东西就都没有需求了吗?
需求的必要条件
乍看之下,“只有人才有需求”这句话似乎没什么毛病。可马上,有的人想到了动物也需要吃喝,不得不说动物也有需求,又有的人可能又想到了植物需要水和光之类的,遂又说植物也有需求,还有些人,想到了微生物倒也是需要摄取能量的,于是干脆说生物有需求,然而,便又想到了手机电脑也是需要充电的,进而又想到汽车要动是需要加油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需求”的必要条件?
无数的事实都表明,需求只跟指定的事物变化有关,脱离变化讲需求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说,氧气需要什么?你说不清,你觉得很无厘头。我再问你,氢气需要什么?你还是觉得无厘头。无厘头就对了。
但是我问你制造水需要什么?
制造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需要的东西就是,氢气,氧气,还有反应条件。
这说明了什么呢?
如果还不明白,那就来个活物的例子,“跑”需要摄入能量。
你单纯的说,马需要什么,牛需要什么,其实是说不出来的。你如果说“吃喝拉撒睡交配”,其实是把他们能做的所有事情搞了一个并集,然后找这个并集事件所需要的东西,然后相互映射得到的。更简单的,我们把那些事件的并集统称为“活着”,那就是“马活着”需要吃喝拉撒睡,而不是“马”需要吃喝拉撒睡,因为显然“死马”就不需要吃喝拉撒睡了,如果我们站在死马的角度,给他找对应的事件,那死马也是有需求的,比如你找的事件是分解,那死马分解的所需要的就是微生物。如果你指的是死马要保鲜,那需求就是冷库。
即使是人,也不存在一个脱离于事的需求,如果剥离开要做的事,一个纯粹的“人”,不发生,不参与任何事物变化的“人”,你能指出需求吗?而不能参与任何事的人,恰好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死人。
我们往往能发现,在指定事件(某种发生的变化)后,我们就能给出若干种需求组合,每一种需求组合都能实现这种变化,而确定其中一些要素的确定后,其他的要素也随之确定。但指定事件,是一切的前提。比如说“跑”需要能量摄入这回事,你先确定跑,这是第一位的,确定马儿,那是后面的事,确定马儿之后,就能具体描述马儿的能量摄入方式是吃草,或者吃饲料,等等等等。但你如果先确定马儿,在没有确定事件之前,其实得不到任何需求。
到了这里,我想我们大可以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定义——需求,就是是进行某种变化需要的东西。
事实上,如果蒸汽机遇到煤炭、水、温度等条件也是变得“能动”了,要想马儿跑,马儿就需要吃草,要想汽车跑,那就需要加油。抽象来看,其实就是“当满足了A的需求,A就会做到某件事”,这里的需求看上去相当于是“做到某件事的条件”。
所以事实上,我们正确的论述方式,不是”人需要XXX“,而是”XX事需要XXX”,这个“XX事里包含的要素,可以包括一些具体的参与对象,”比如说“人的远距离移动,需要汽车”,而不存在一个纯粹的“人”的概念需要汽车。比如在这句话里,把“人”换成“货物”,保留远距离移动,我们就能够发现这个需求其实是锚定在这个“远距离移动”上,而不是“人”上。
为什么要去做某事?
有的人又说了,那根本上,还是只有人会”想要去做某事“,所以人的需求是特定的,有指向性的。而”死物“的需求,那是由人决定”要做某事“之后,才产生的。如果没有人,或者说没有”活物“,那自然也不存在”需求“。
举个例子,让我们换成正确的论述方式,“汽车跑”需要燃油,可是为什么汽车要跑呢?这是人决定的,是因为人要跑所以才需要汽车跑,所以汽车才需要燃油,汽车不会自己需要燃油。
乍看上去,虽然这个逻辑有点无限嵌套的感觉,但好像是这么回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诡异的无限嵌套的点,那就是这个层级其实可以无限地嵌套下去,而到了人这里,就戛然而止。但其实什么东西需要人也是很明显的,最简单的,汽车跑需要人,各式各样的生产也都需要人。但在这里又被无视了,而原因说到底又会回归到“活物”“死物”的问题上,因为有的人脑子始终迈不过去这个死物活物的槛,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我们到底是怎么理解活物的。
为什么要去“做某件事”呢?因为只有在做事才能“活起来”。我们对”活“这个词的深层次理解也在于此,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管那些容易变化的物质,叫”活性物质“,同样的,我们可以认为蒸汽机等机器,在运行的时候,是“活起来”的。请注意,这里表达的不是一种拟人的修辞,而是使用的这个词背后所指的本意。那么,这两者到底有多接近?具体来说,所谓的“死物”的“活起来”跟生物的“活起来”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呢?又或者,科幻爱好者常常喜欢说的硅基生命,但没有人回答说得清楚硅基生命到了什么程度才算是生命?对此,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思想实验:
一个关于”需要光“和”趋光性“的思想实验
想象一下,我们在一个星球上放置N台朝着各个方向开着的各式各样的小车,其中有一些没有能量装置,有一些是烧油的,一些是太阳能的……
没有能量装置的车,消耗完了初速度就不会动了
烧油的,油烧完了也就不会动了
太阳能车需要的是太阳光,所以它自然会朝着光移动——为什么说自然会朝着光移动呢?因为所有不朝着光移动的车都停止运行了,所以我们看得到的“正在活着的小车”都在“趋光”。
这就是自然选择。我们可以发现类似进化论的现象——凡是不按太阳规律移动的车都停下来了,所以我们看到的能持续运动的车都是移动方向朝着太阳、且运动速度和地球自转差不多速度的车。而进一步的,这种“趋光性”本身又很像一种生物特征,很容易联想到向日葵这类植物的这种趋光性,又或者昆虫飞蛾扑火的那种趋光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这种趋光性与我们的“主观意志”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呢?也许一千个人里会定出一千种边界,但没有人能否认这是个循序渐进的关系。
当然,小车还有几种情况,比如如果它自带储电池。这样即使一时半会不在阳光下也没有关系……但不论有多少种情况,这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永远只会看到能在这个环境下运行的小车能够运行,不能在这个环境下运行的小车都没法运行。而这个运行还不一定是“行驶”,也可能是“发出广播”之类的。“趋光性”也只是诸多特性中的一种,并不是根本。关键是要注意这个的因果关系,是因为运行需要朝着太阳(趋光性),所以我们观测运行中的小车就体现出了(一种叫趋光性的东西),而不是小车具有趋光性,所以小车朝着太阳运行,“趋光性”是为它的运行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如果说有什么唯一的区别,就是小车不能自我繁衍增殖,仅此而已。那如果我把这个过程也加进去,我们再想一下会得出一个怎样的东西——此时此刻,这东西和生命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呢?
PS。生命其实迄今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个问题从小学知道科学家在找外星人时就一直困扰我了,之后更是遇到种种问题不停地产生这种困扰,为此这几十年间至少翻了20种以上的中国外国的大学以上的生物学教材,查遍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等等等等东西,还有维基百科等等等等就不用说了,反正是没有找到明确的判定标准的,不然生物学家也不会因为病毒算不算生物吵那么久,如果想要反驳我的人建议省省这功夫,如果你要浪费时间去找生命的定义那你大可以贴到下面评论区,不要贴生命的六种特征七种特征那种东西,发评论之前先自己想一想病毒算生物和朊病毒不算生物这两个结论能不能靠那些特征判定吧。
但不管怎么说,怎么定义生命也好,怎么定义活着也好,活着肯定是由某些特征判断的总没错,“活着”具体是由一件又一件事定义的,比如思考,比如呼吸,心跳。很多人都知道,不同国家对死亡的定义也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心死亡,脑死亡两种标准。但其实这也只是用某种器官的标准代表了这个“人”,这个器官的死亡宣告了这个人的死亡,可是,我们其他的器官本身也会死亡,脾肺肾每一个都可能坏死,但他们的坏死不足以代表人的死亡,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差异,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人会用心脏活着大脑这两种器官作为人死亡的标准?最终落点无非还是落在“可以动的能力”上。
事实上,即使大脑这种可以极度代表人的器官,如果人工大脑可以替换大脑,那人也是会换掉的,反正一切为了“思考”或其他具体行为服务,而不是为了服务“人”这一个客观物质主体。甚至最极端的情况,假如人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全换成机器了,原来那个“人”的物质基础已经不在了,但这件事也会发生。为什么?因为要做事,为了做事,那么人的原物质主体不存在了其实也没关系,全部换掉,甚至,人连自己的意识是否还在,都是依赖于事的,不能推进事物变化的意识,人宁愿熄灭它。这你纯粹从人的角度怎么分析?分析不了,但从事的角度很好分析,这个人的意识无法推动事物变化,也就是事物变化不需要这个人的意识了。那显然的,此时的诉求要么就是恢复推动事物变化的能力,要么连意识也不想继续留存了。也这种例子到处都是,参见植物人和床上一动也不能动靠插管为生的老人。
词义倾向和实际的边界
我们不妨先再说些其他的内容。英语的evaluate,可以指革命,也可以指演化。众所周知词语的词义是不断演进的,同源的词义之间有着显著的关联。这个发现让我重新审视起“工业革命”这个词语来。而当我们仔细探究革命和演化这两个词义的区别,最为重要的区别是,革命是主动的,演化则是一个自然现象。在汉语中也有一致的现象,我们将“变革”这个词插入其中,就会发现,从革命-变革-演化,三个词语的描述,客观性逐渐增高,主观性逐渐降低。革命看起来只能是人干的,变革则有点客观的味道了,演化则几乎没有人味儿了。但一个过程,具体是革命、变革还是演化?不论我们能不能给出区分他们的清晰标准,都有一个问题是可以直接讨论的,那就是——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人创造了工业,但工业不只是人能创造。即使换成和人类完全不同的物种,比如外星人社会里,也同样可以发生工业革命。所以,工业为什么会革命,这件事跟人的特性,几乎没有关系。
要知道每次革命,在当时的绝大部分人,是会失业的——至少在革命之前,他们意识到会失业。至于后来实质上诞生的新工作,不影响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人的主观意愿并不希望革命发生。
事实上,你问任何一个人“你愿意让人工智能取代你现在的工作吗?”,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在绝大多数人恐慌这个趋势甚至反对的时候革命仍然会发生,说明这个革命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基于人的需求对社会变化进行解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良性。
关于这一个问题,我们不妨思考,当我们在分析因素的时候,我们是默认我们所称的那个因素是具有等权重性的,因此会自然的得出上面的描述,什么意思呢,当我们称一个事物由A决定,那么我们的意思显然是A越多,该事物也就越如何如何,比如说,我们说价值决定价格的时候,相信没有人纠结什么它的表意。
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给出解释,除了数量之外,这个要素本身还能有其他的指标,比如说质量,导致了不同的权重,这个说辞,倒也不是不能理解。那么,对于人类社会,我们要解释上面那个问题,也就不得不引入一个“权力”的概念,来指出每个人的需求量作用于历史进程的权重其实是不等的。“权力大的人”的需求量作用于历史进程的权重要大,而“权力小的人”的需求作用于历史进程的权重要小。 又比如我们常说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数据,每一种要素里面,都有影响大的,也有影响小的。
比如人们常常说有的数据,100条混乱的数据,可能还不如1条数据。100个劳动力,可能还不如一个。
那么其实问题是,什么样的数据是高质量数据?什么样的数据是低质量数据?同样的,什么样的信息是高质量信息,什么信息是垃圾信息?什么样的土地是高质量土地,什么样的土地是低质量土地?什么样的劳动力是高质量土地,什么样的劳动力是低质量劳动力?
我们很显然能够发现,最终标准还是落到生产上的,生产决定了它们的权重,能让生产行为高效稳定准确的,就是高质量数据,反之,会干扰生产的就是低质量数据。生产粮食的能力强的是高质量土地,生产粮食的能力弱的是低质量土地,生产力强的就是高质量劳动力,生产力差的就是低质量劳动力。不论你怎么解释,反正最终标准一定是依靠谁更好的服务于“事物变化”来定的。那么,何必绕这么大一圈呢?点击可收起
基于本节理论可以解决现在哪些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为时间问题,这些问题我就不一个个解释了,读者随便用本文的思考方式,能很容易得到结果,如果有不理解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另外,如果你也发现一些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可以留下评论区。
1、真香问题。具体指,人们为什么会自我打脸,投入自己之前百般嫌弃的事情中。
2、人为什么会涌入城市(宁可背井离乡、蜗居鸽子笼、实际只能拿两三千块钱工资也要去)。
3、袁隆平说,他理想人们都吃饱,不再挨饿,就不会有战争。但实际情况是,人们即使不挨饿了,还是有战争。那么,人为什么宁愿付出死亡的代价,在能吃能穿的时候仍然打仗,甚至打有灭绝风险的战争?
4、生育率降低,不生孩子,这一点现有理论基本上全都无法解释,世界上所有人为此焦头烂额,不要说房价之类的,稍微知道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事跟房价半毛钱关系没有。
//本文不定期更新。
原创文章,作者:烧焦的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ekelun.com/%e7%ac%ac%e4%b8%80%e7%ab%a0-%e9%9c%80%e6%b1%82/
说了这么多好像结论就是,需求是为了提高生产力?//
我勉强提炼了一下文章的逻辑,不知道对不对,请博主指导:1)需求的必要条件是变化需要;2)为什么要做某事?是为了“活起来”;3)小车思想实验,说明什么叫生命(活);4)革命→需求 →权重→“高生产力”。// 说实话,我不能很好的抓住这些段落中的逻辑,也不是很清楚博主到底想表达的什么,实际上这一点就像标题一样模糊。标题只是说需求,是不是只要和需求沾点边的表述、思考就都能放进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段落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能不能明确写出来提高一些阅读效率?文章的第一段提出的问题是“人是不是需求的必要条件”,到最后文章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吗?// 文章的章节是并列关系吗?123456章节真的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吗?还是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呢?
//最后摆个观点,我们谈论的需求都是人的需求,不是人的需求对人没有意义。而谈论人的需求,是不能脱离社会来谈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501页。)